
张占仓 |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
作为全国代表性比较典型的经济大省,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所指出的一样,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,我们接续奋斗、砥砺前行,经历了风雨洗礼,看到了美丽风景,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。特别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,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,全省倾力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,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,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,为全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奠定了日益稳固的基础。
第一,科技创新亮点纷呈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当前我省经济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、更迫切、更全面的要求,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务繁重,特别需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、新业态,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。省委把创新驱动、科教兴省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全省深入实施的“十大战略”之首,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、亲自推动、亲自指导,创新发展已经全面起势,创新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显著标识。一是“两城一谷”科创格局加速形成。以中原科技城、中原医学科学城与中原农谷为支撑的“三足鼎立”科技创新格局初步成型。特别是河南省科学院研发实体快速扩充到42家,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。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在中原科技城设立郑州研究院,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揭牌。在日前发布的《科技城百强榜(2023)》中,中原科技城由2022年的第31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9位,跻身全球科技城20强。晋级速度之快、幅度之大,引人关注!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入驻“中原农谷”,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趋势向好。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与中原医学科学城深度融合,6位院士受聘首席科学家,已入驻8个研究所,医学科技创新力量快速凸显。二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。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在郑州正式启动建设,共建崖州湾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签署合作协议。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7家、新建6家,5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管理序列,我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;建设省实验室16家、产业技术研究院40家;36家省中试基地中试服务收入达14.1亿元。三是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16家,“瞪羚”企业总数达到454家,预计今年高企总数超1.2万家,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.6万家,位居全国第7位,全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686亿元,“科技贷”放款49.53亿元。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8家创新联合体,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,2023年获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16项,资金1.97亿元,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经费5.52亿元。启动实施全省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,投入经费7亿元。四是高等教育布局加快调整优化。分别安排50亿元、25亿元支持郑州大学、河南大学“双一流”建设,“十四五”期间安排55亿元支持7所高校11个学科“双一流”创建工作。加强特需急需学科建设,新增13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(群)。五是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更加坚实,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约816.52亿元,同比增长5.7%,高出全省1.9个百分点。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463.8亿元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67.6亿元,同比增长33.4%。去年新晋两院院士6人,创历史新高。2人被授予“国家卓越工程师”称号,“中原英才计划”遴选支持中原学者等高层次创新人才285人。全省引进院士、领军人才超200名,海内外博士超9600名,全省人才总量达1410万人,增长幅度达17%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态势明显。
第二,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新时代新征程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,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。一是把工业稳增长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。坚持稳字当先、稳中求进,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回升增长。深入推进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实盘配资开户平台解决企业诉求11万余个。建立重点行业、重点市县和重点企业日监测周调度制度,制定重点产业链“三化”改造支持政策,纵深推进新一轮技改提升行动,成功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、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、世界传感器大会等重大活动。2023年,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.4%、高于全国12.7个百分点,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%、高于全国0.4个百分点。二是把壮大群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撑。着力打造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、先进装备、现代医药、现代食品、现代轻纺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壮大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,在细分领域培育若干专精特新产业链。省委、省政府高标准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总体方案和28个分链方案,高规格召开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,创新性推出“链长+专班”“图谱+清单”“链主+盟会”“政府+市场”工作机制,推动重点产业群链体系建设全面起势。目前,“7+28+N”群链汇聚了全省70%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,创造了80%以上的进出口总额、60%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,成为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。三是聚焦“六新”突破。前瞻布局新基建,聚力攻克新技术,大力发展新材料,积极打造新装备,多元开拓新产品,加快培育新业态,以“六新”突破引领带动和增势赋能新型工业化。全省累计开通5G基站18.7万个,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和千兆光网全覆盖,河南数据中心、中原数据基地、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运营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发布前沿技术产品11项,洛轴16兆瓦风电主轴轴承和12米盾构机主轴实现进口替代,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“中铁1237号”出口海外,郑煤机全球最高10米液压支架正式下线,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“阿帕斯”落地郑东新区,中原油田高纯度大规模绿氢项目建成投产。四是全面推进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2023年,河南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份,全省新培育智能工厂和车间186个、累计1105个,新增上云企业超3万家、累计22万家,完成500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,“1+50”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接入设备产品883万台次、部署工业APP超3600个、开发工业模型超4000个,20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广应用智能装备近9000台(套)。五是积极打造优质企业雁阵。2023年,全省新认定头雁企业100家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3家,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24家、创新型中小企业6549家,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85家、规上股份制工业企业113家,雁阵效应明显。
第三,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。从长计议,继续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,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,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,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,通过争创国家实验室、加强河南省实验室体系建设,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吸引专业技术人才,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,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,提升全省原始创新能力。加快培育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落实国家“从0到1”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部署,充分利用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,发挥高校学科群优势,加强开放协同,围绕重大前沿科学问题,汇聚一流人才团队,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,加强基础学科重点领域前瞻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,持续支持建设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、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沉下心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,为全省基础科学研究积淀越来越充足的研究力量。
创新发展的路子还很长,持续攀登科学高峰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。但是,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、科教兴省、人才强省战略前途光明。我们需要勠力同心,踔厉奋发,蓄势未来,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大有希望!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财盛证券观点